十大网投平台信誉排行榜最新

|常大主页|教师门户|学生门户|旧版回顾|ENGLISH|院长信箱


信誉最好的20个网投网站微信号

发展规划 当前位置:信誉最好的20个网投网站  学院概况  发展规划

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十三五事业改革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的发展回顾

十二五的五年,是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抢抓发展机遇、奋发有为、成果显著的五年。学院在学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始终坚持大工程观的办学理念,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人才培养基本出发点,紧密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通过主动思考、凝练特色、改革创新等举措,以培养具有现代工程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经过五年的努力奋斗,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一)学院十二五发展状况

1、师资队伍 

到十二五末,学院有教职工82人;其中教授15人,副高职称24人,教职工中54.3%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具有博士学位41人;专任教师中98.6%具有硕士以上学位。1人为全国优秀教师,1人为全国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4人为江苏省第四期“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4人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4人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骨干教师,2人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1个江苏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学院先后聘请了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以及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的54名教授担任兼职教授,有16名教师先后赴美国、德国、瑞士、澳大利亚、芬兰等国家交流访问。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结构、层次、布局上都较科学、合理,顺利完成了十二五的规划和目标。

2、办学规模与层次 

学院在校本科生(本部)1228人,研究生156人;现设有环境工程(江苏省特色专业)、安全工程(江苏省品牌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该专业于2013年开始招生)5个本科专业(环境科学于2011年停招)。环境工程于2003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安全工程、环境科学二个学科在2007年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环境工程专业取得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工程硕士点办学资格,2011年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取得一级学科硕士点。

3、实验室建设 

学院建成1个公共实验中心、1个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环境与安全学科综合训练中心)和1个常州市重点实验室(常州市建筑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新批准建设1个常州市重点实验室(常州市石墨烯环境安全材料重点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1105台(套),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795余万元。1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达34()。总建筑面积2280余平方米。

4、教研教改 

学院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2014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2011年),近五年有16名学生毕业论文分别获江苏省本科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含优秀团队)二、三等奖;公开出版各类教材26部(十一五末为36部)。学院获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省级重点教材1部,省级精品教材1部,校级精品课程4部,校级教材3部,校级教改课题34项,省级教改课题1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58篇。2014年,安全工程专业顺利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

5、科学研究 

全院共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63篇,论文数量有所下降,162篇论文被SCIEI收录,论文质量显著提升。其中被SCIEI收录的论文162篇;获得省部级、市级科技进步奖14项。通过省部级鉴定5项;公开出版各类教材26部;申请或授权专利635项;先后承担各类纵向课题13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4项,省部级项目38项,市(厅)级项目28项,横向项目200余项,2014年科研经费达1170万元。

6、人才培养

学院加强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环境工程专业为省重点专业和省特色专业,安全工程专业为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品牌专业、省重点专业(培育);多名教师获得省校级多媒体网络课程、课堂技艺大赛、优秀骨干教师等奖励。十二五期间,学院为鼓励支持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专门为其提供资金支持,每年组织开展一系列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在省级和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立项资助中取得重大突破;参加教师研究课题的本科生人数逐年增加,获得了一系列大学生科技创新奖励。

11-15届毕业生毕业率、学位率双双超过90%,英语4级通过率和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均名列学校前茅。学生考研逐渐蔚然成风(2015年考研录取率为24.6%),良好学风正在形成。

7、学术交流与对外合作

组织举办或协办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2014环境·食品·安全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了国内外高校或研究单位著名专家学者举行了50多场学术报告会;聘请54位国内外兼职教授进行学术交流。

8、思想文化建设

加强对教职工和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以人为本,提高师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增强学院的凝聚力。通过每年面向全院举办一次环保知识大赛、安全知识大赛;举办环境、安全演讲比赛;每年65日和119日组织学生面向社会开展环境、安全宣传活动;组织大学生开展环境、安全的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并将活动成果通过报纸、网站、微博、微信等方式向社会公众宣传绿色、生态、环保、安全等理念,起到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同时,以安全管理大专班、企业管理人员培训、学生入厂实习等方式,拓宽与社会沟通,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的环境安全意识,增强学生的现代工程素质,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9、制度建设 

学院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将管理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良性循环轨迹。十二五期间,学院坚持实施教师教学质量考核管理制度、实验室人员工作考核制度和党政管理人员工作考核机制,并于2013年进行了新一轮岗位聘任,以绩效为导向,激发全院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二)优势与差距

1、办学主要优势

1)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性强、支撑性好,建设水平稳步提升。学院所开设的5个专业均有较大的相关性,学科创新和快速发展具备较好的支撑。经过多年建设,安全工程专业获批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并于2014年顺利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环境工程为江苏省重点专业、特色专业。

2)教学成果显著。以我院邵辉教授为主要完成人的教学成果分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填补了学院乃至学校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空白。

3)师资队伍建设初具规模。师资结构、层次合理,人员配备科学,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模式下,人员责任意识、敬业精神逐步形成,提升了学院发展的软实力。

4)产学研办学模式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勇于实践,产学研办学模式的创新,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增强了生机和活力。

5)教育国际化成果显现,进一步拓展与国内外高校的合作交流。以德国莱比锡应用技术大学联合培养土木工程研究生为契机,逐步加快学院教育国际化的能力和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存在主要差距

由于学院成立时间不长,在人才培养、学科团队建设、学术研究、对外交流等仍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如下:

1)人才培养质量仍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不足,创新实践成果有待突破,缺少省部级以上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

2)师资队伍建设仍需要加强。各学科的人才梯队的年龄结构、层次结构、学缘结构等有待进一步优化,师资高峰人才缺少,缺少高水平学科人,老中青人才断层。教师水平需要加强,部分教师用于教学的精力较少或仍不够认真,责任心不够。

3)科研队伍总体实力不强,没有形成有效的学科团队,各自为战,还没有形成具有明显研究方向和竞争优势的科研团队;高层次的科研项目,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产出还比较少;产学研结合,为行业、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强。

4)缺少实验室前瞻性发展规划。现有的实验装备各专业发展投入不平衡,缺少标志性的硬件设备,平台建设不够合理,缺少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学科必需的大型仪器短缺。

二、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立足常州,面向江苏,服务石化,辐射全国,以新工科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工程教育认证为抓手,以满足社会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研为先导,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规范的管理制度及完善的服务体系为保障,创新地促进学院在特色、优势、质量、结构、规模、效益等方面协调发展,为早日将常州大学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作贡献。

(二)奋斗目标

力争1个博士点学科层次突破,力争1-2个学科成为长三角区域优秀工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基地、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研究基地、推动区域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服务基地。

1、学科及专业建设

力争获得1个博士学位点授权(环境科学与工程),新增1个硕士点学科(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通过学位点自评验收,2个学科获批“十三五”重点(培育)学科。安全工程专业通过第二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省品牌专业验收。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力争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2、师资队伍建设

经过5年建设,学院师资总人数100名以上,其中教授达到23人,专任教师研究生学历达98%(专任教师博士学位人员比例70%)。建成5-6支结构较为合理的院级学科团队,新增省级高层次人才3-5人,引进海外人才(博士)年均1-2人。每年选送2-4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访学、进修和合作研究,在“十三五”末专任教师1年以上境外研修人员比例达30%。进一步完善学术交流机制,有计划地选派本学科成员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每年邀请国内外10名以上知名学者来校讲学或合作研究。

3、人才培养

人才实践、工程能力明显提升。2020年本科生达到1200人左右,研究生达到300人左右。力争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等奖项的突破,获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设计)3-5篇、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1-2

4、教学科研成果

5年内,建成江苏省品牌专业1个(安全科学与工程),其他专业达到省级品牌专业建设水平。力争培育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获校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以上,获得校级教研教改项目20项,省级项目2项。建成5门校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精品课程,1-2门在线课程。编写教材20部,其中,十三五国家级教材1-2部,省级重点教材3-5部。

力争年科研到款有一定的增长,十三五期间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25项以上,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以上。申请专利、发表学术论文、SCIEI摘录、成果鉴定等指标显著增长,实现科研成果转化10项。

5、实验室建设

经过5年建设,保证各专业实验开出率100%,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开出率达到国家工程认证要求,开放实验室的比例达到50%。新建学院分析测试中心1个,新增在线课程工作室和虚拟仿真实验室各1个,力争获得省级以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或虚拟仿真实验实践中心1-2个,学院设备总值达到2500万元。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本科实验室进行升级改造,力争生均实验室面积达到5m2、主要实验教学仪器设备达到3台套以上。

6、国际交流合作

2020年,在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开展2-3个以上国际合作项目,主持或承办1-2次以上国际学术交流会议。

表一    人才培养工作主要目标一览表

项目

“十三五”目标



全日制本科在校生规模

1200


研究生(硕士+博士)在校生规模

300


新增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新增省级教学成果奖

1-2


新增国家级实践教学平台


新增省级实践教学平台

1


新增省级教学改革项目

2-3


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数

1-2


面向留学生的全英授课专业

1


生师比

16:1


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

85%


本科生考研录取率

22%


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比例

2%


在校留学生比例


毕业生满意率

90%


高校学分互认比例


省优秀本科生(设计)论文

3-5


省优秀硕士论文

1-2


表二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主要目标一览表

项目

“十三五”目标



国家级科研项目

25


国家级重点、重大科研项目


科研经费到款

6000-7000


国家级科技奖项


Nature INDEX


三大检索收录论文

150-200


授权发明专利

150-200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

1


省部级创新团队


新增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级孵化器、大学科技园


省市级产业技术研究院所


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表三    学科建设主要目标一览表

“十三五”目标



省级重点学科

2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3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2


博士授权点

1


ESI全球前1%学科数


表四    人才队伍建设主要目标一览表

“十三五”目标



专任教师(不含辅导员)

100


专任教师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比例

98%


专任教师博士学位人员比例

70%


新增国家级高层次人才


新增省级高层次人才

3-5


专任教师1年以上境外研修人员比例

30%


院士、“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青年长江学者”、“青年千人计划”、“外专千人”、“万人计划”、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

 省“333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省教育厅“青蓝工程”培养对象、省特聘教授、省“双创”人才、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

三、实施十三五规划的保障措施

1、扎实建设、有效实施,加强和改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高度重视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领导班子思想政治素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落实“三会一课”和组织生活等制度,全面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改进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不断完善体现高校特点、符合学校实际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落实“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正“四风”,不断改进工作作风。认真落实“三重一大”事项会议决策的制度。

2、明确目标,强化管理,提升学院管理水平。

认真梳理已有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时废旧立新,科学制订每个年度工作计划和月工作计划,目标明确,责任到人,构建过程监控体系,及时查缺补漏并予以反馈,建立责任事故追查机制,做到有章可循,有制可依,违者必究,从严管理的管理原则,提升学院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

3、外引内培,重在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牢固树立教师是学院发展最核心资源的理念,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鼓励、引导、支持学院教师进行海外研修、学历提升、短期培训等活动,培养和挖掘已有的师资潜力。借助柔性引进等人才政策,大力引进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努力打造一支特色鲜明、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老中青协调发展的师资力量。

4、深化改革,凝练特色,加快学科专业建设。

充分抓住学院现有学科专业与国计民生休戚相关的有利契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国家级教学科研成果奖、江苏省品牌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为突破口,以点带面,优势引导,努力打造以安全学科为龙头的学科专业建设体系,带动环境科学与工程和土木工程学科的快速发展,形成一超多强的学科群。

5、教学为本,科研为基,推进教学科研齐发展。

牢固树立大学教书育人的重大历史使命,围绕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继续推进课程改革,加强实践性环节教学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建立和完善教学科研基地;以大学生科技创新为载体,加强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教学的融合,实现两者之间的互通有无,共同进步。

以争高级别项目,出高水平成果的工作原则,积极争取各级科研项目,努力打造以科研项目为纽带的科研团队,继续巩固学院在化工安全、消防安全、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污染场地修复等方向的优势,积极拓展其他研究领域;努力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实现科研反哺教学的发展模式。

6、加强合作,深化交流,实现国际化发展目标。

进一步推动教育国际化,通过增加学术骨干的出国进修机会,举办高水平、有影响的学术研讨会,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等方式,增加学院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的交流与合作;继续深化我院与德国莱比锡应用技术大学联合培养合作协议,以此为蓝本,以期取得更多的联合办学合作机会。

7、主动思考,积极求变,努力创建和谐学院。

学院将以十三五规划为依据,并且紧随国家大政方针和学校发展战略的调整步伐,主动思考,积极求变,对所制订的目标实行动态化管理,加强督促检查力度,了解、掌握工作进展,适度地调整发展目标;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与校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寻求解决办法。